新华社武汉2月1日电题:共建共享:李河村变了样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邓楠
晚饭过后,夕阳余晖下,武汉市新洲区李河村的村史馆广场聚起了拿着各式乐器的村民。70岁的李晓明拿出在家练习多时的电吹管,在领头人的指挥下,开始吹奏。
17岁离开家乡,当过兵、做过医生,10多年前退休后长期住在离村子20多公里的新洲城区的李晓明决定,过完元宵节,跟老伴儿一起带着两岁半的孙子来村里定居。“环境变美了,住得舒服,休闲娱乐有地方去。”李晓明说。
地处丘陵岗地,李河村下辖的李木子河湾居住人口不足600人。坑坑洼洼的水泥搓板路、淤泥堆积的池塘、杂草丛生的水坑……多年来,居住环境问题曾持续困扰着当地村民。
“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改造工程艰巨。”李河村党支部书记李维国说,村“两委”曾试图通过填充水塘、喷洒除草剂等方法来改善,收效甚微。“干柴到处堆放,旱厕不拆,通湾公路被占道,这些都是硬伤。”
2022年9月,湖北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李河村李木子河湾作为新洲区的示范点位,争取到武汉市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75岁的村民李国华回忆起跟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一起去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参观时的情景,“两辆车,8个人,走了三四个村子,各有各的特点,清一色的干净宽敞,有的墙上还画了壁画,看到人家做得这么好,我们羡慕、有了动力。”当晚回去后,李国华就在村湾座谈会上分享了感受,鼓励大伙儿加入共同建设的队伍里来。
原本只有4个人的村“两委”,成立了一支由14名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队伍,去各家征集改造意见,规劝占道的村民拆除院墙,发动村民们投工投劳,帮助主动拆除旱厕的村民搭建公共厕所。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拆除披屋9栋、棚子3个、院墙5处、旱厕7座,腾退菜园790平方米。110多名村民义务投劳。
这个春节,300多名在外务工的村民返回了家乡,从加宽了两米的入村柏油公路开始感受到村湾的巨变。两条崭新的生态绿道,串联起村湾里4口清澈的池塘和5个功能不一的小广场,村民们或沐浴阳光,或体验新添置的健身器材。行至村北边,一片600多平方米的荒凉地被开辟成了停车场,可同时容纳40辆车。
“家乡的变化这么大,我们由衷地高兴。”常年在江苏南京务工的村民李国清兴奋地拉着儿子到村史馆参观,“原来我们村有这么多优秀乡民,有革命烈士、得过全国劳模的村支书、见义勇为的好人……”
在李维国看来,让村民成为建设宜居乡村的中坚力量是村湾改造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共同缔造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听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大家都乐意。”(完)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