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快讯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竟是皇族?林黛玉才是“富有心机”?-环球快看

2023-02-03 07:52:55 来源:诗书名场面

如果只能选一本小说,来代表中国文化。

我想,《红楼梦》一定是很多人心中毫无争议的首选之一。


(资料图)

87版《红楼梦》剧照

白先勇说:“《红楼梦》乃是古今中外第一奇书,胜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张爱玲说:“人生‘三大恨事’之一,就是《红楼梦》未完。”并且“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

王蒙说:“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痴爱红楼一生的三毛,更是直言说:“要是我死了,请千万要烧一本《红楼梦》来。”三毛的粉丝林青霞,也在床头,常年摆着《红楼梦》。

然而,因为篇幅长、出场人物众多、文言文与白话夹杂,《红楼梦》却是聊的人多,看的人少

有出版社在网上做了个“那些死活都读不进去的书”的排行榜,位居榜首的正是——《红楼梦》

即便能耐着性子读下去的读者,对《红楼梦》身上众多谜团,也是疑问重重:

红楼人物,到底是虚构,还是真有历史原型?

后40回到底是高鹗所写,还是曹公自创?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究竟有哪些没点破的深意?

市面上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到底应该读哪一个版本?

......

更别说,书中人物的一言一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小动作,一个再不起眼的语气词,都内有乾坤,寓意深远。

图 / 1987版《红楼梦》

拿第34回来说,宝玉被父亲痛打,林黛玉前来看望,眼睛哭得像桃子一样。

天黑时,宝玉放心不下,让晴雯给黛玉送去两条旧手帕。

黛玉收到手帕,一开始觉得十分不解,两条旧手帕究竟是何意?为什么是旧的,而不是新的?为什么不是一条,而是两条?

一番思考,“细心搜求”之后,黛玉才“体贴出手帕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

图 / 1987版《红楼梦》

小说写得如此含蓄,黛玉能懂,可是我们普通读者却是一头雾水!

何况这样含蓄的笔法,遍布全篇,真的是要劝退许多读者。

不过,作为普通读者,只要找到合适的引路人,我们也可以轻松领略《红楼梦》的无穷妙境。

比如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这套《刘心武说红楼》

考究严谨,讲解通俗,口碑爆好,让小白读者也能轻松领略曹雪芹笔下的红楼妙境”。

凝结红学大家刘心武10年心血

有理有据,好读好看!

和市面上其他讲解红楼的书不同,这套书,不只聚焦红楼梦的原著内容,更聚焦红楼版本、人物原型。

即便没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也能从中领略曹公十年心血所埋藏的不寻常之处。

首先,根据原著中的人物线索,刘心武试图追溯历史中的人物原型,展开一系列大胆的推理和探秘。

之前读不懂的红楼秘事,它能让你一下全通。

比如,秦可卿作为贾府的孙媳妇,出殡场面却极尽奢华,连尊贵的北静王都亲自出席,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远超常理。

贾府作为诗书簪缨之族,如果说仅仅因为贾珍对儿媳的疼爱,就搞如此阵仗,确实说不过去。

那么秦可卿究竟是什么身世?刘心武根据康雍乾时期的重大事件,给出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原型。

此处原文解说,着实精彩,就不给大家剧透了。

其次详细考证红楼创作背景,复原《红楼梦》诞生时的时代风貌。

通过原著细节,分析金陵十二钗命运归宿,充分满足大家想要读懂、读透《红楼梦》人物结局的愿望。

很多红迷关心的《红楼梦》版本问题

刘心武老师也单独成册,给我们指点迷津,帮我们窥见《红楼梦》的真面目。

关于人物性格的剖析,也能让你感受到曹公“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智慧所在。

比如:初进贾府的林黛玉,之所以谨小慎微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被迫寄人篱下的明哲保身;

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也并非“油腻”的处事圆滑,而是大家闺秀在家族约束之下的装愚守拙;

害死贾瑞、逼死尤二姐的王熙凤,也并非天生狠毒,而是身处“末世”的性恶外化。

每个人物行为背后,都有时代、家庭、处境的深层原因,无法用“对错”二分法粗暴地评判。

看完全书,再评价身边的人,看待一件事,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更长远、开阔的眼光。

总之,无论你是希望,通过一个引路人,来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还是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刘心武笔下的大观园,都不会让你白来一遭。

就如刘老师在这套书的序言里说的:

“我主要的用意,并不是想在红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不起的功业,而主要是为了向广大民众,包括青少年,推广《红楼梦》,引起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

阅读体验也超雅致。

全套6册彩插套装,高清收录84幅工笔彩绘红楼场景画。

用典雅、精美的画作,再现红楼中一段段如梦似幻的故事。

用笔之精致,更是连人物面部的眉毛、眼睑、发丝都刻画到位。

价格也是全网超高性价比。

全套6册这次赶上凰家尚品特惠价,只需要128元

不到一顿烧烤钱,收获一段沁人心脾的品质文学体验,这笔投入太值得!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