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快讯 >

女孩被扇耳光后还手,被认定“互殴”:遇到熊孩子,该怎么办?

2023-05-08 19:49:45 来源:晴日心理何日辉

最近,一起由“熊孩子”引起的案件引发关注,还一度冲上了热搜第一!

5月2日,峨眉山开往广元的C6276次列车在轨道上飞驰。一名女子独自乘坐高铁出行,她的后排坐了5个人,2个大人带着3个小孩。这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游戏,还多次撞击该女子的座位靠背。

这女孩不堪其扰,回头制止小孩的行为。但没想到孩子家长不但不管教孩子,还对女孩非常不满,说“怎么了,他们是小孩子,至于嘛,不会好好说话啊”。随即双方发生口角。


【资料图】

列车长赶来调解,孩子的父母让女孩换座位,女孩坚决不让,并骂了一句脏话,孩子的母亲猛然一巴掌打到女孩脸上。女孩更加愤怒了,也还了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铁到站后,孩子的父母报了警。警察问女孩是否愿意和解,那女孩坚决不同意,最后警察把事件定义为“互殴”,女孩被罚款200元,孩子父母罚款500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孩对这个处理结果非常不满,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并表示已经在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申请了行政复议。

女子在社交媒体的发声,图片来源于网络

01、“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熊家长”

这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却引发了很大的讨论,因为其中有2点戳中了网友们的痛处。

第一个,“熊孩子”真的太惹人烦了,“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则更可恶!

很多人在公共场合都遇到过“熊孩子”,他们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声喧哗,跑来跑去,严重影响到其他人;他们在家阳台往下扔垃圾、高空抛物。

他们还随意践踏草坪,采摘小区、公园里的鲜花;他们乱按电梯按钮,乱按邻居门铃,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很多人对“熊孩子”恨得牙痒痒!

而且,当人们想找“熊孩子”的家长交涉时,往往发现“一熊熊一窝”,孩子的“熊”不是没有来由的——他们的家长也很“熊”,也让人恨得牙痒痒!

图片来源于网络

确实,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熊孩子”的形成往往是因为错误的家庭教育。“熊孩子”的父母,或者经常照顾孩子的长辈中,肯定至少有一个人也总是不遵守公共秩序、道德规范,性格强势、不讲理,甚至是嚣张跋扈,比如插了队还总是振振有词。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而遵守公共秩序、道德规范、对别人有同理心,就属于社会化中的重要内容。大部分人在原生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各种影响下,都社会化得比较好,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道德规范,偶尔违反时会有羞耻心。

但有些人虽然成年了,也接受了义务教育,但仍旧没有完成社会化。当他们有了孩子,还不断纵容孩子遵循自己的动物本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也不顾及所处的具体场所。

当“熊孩子”惹出事情后,这些父母或长辈就会护犊子,“TA还只是个孩子,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孩子不用受到批评和指责,不用承担后果,他们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我是个孩子,是可以被保护、迁就的;我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大人,我也不用承担责任。

这样的孩子不但不知错,还毫无反思和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如果“熊孩子”一直这样长大,很容易出现偏执型人格,表现为飞扬跋扈、偏执固执,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与冲突,并且冲动易怒。

他们跟别人越吵越频繁,内心的愤怒越积越多,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就很有可能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如果还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他们不断与人发生冲突,几乎每个人都不喜欢与其相处,他们在求学、生活和工作中处处碰壁,再加上他们从不会反省自己的问题,其愤怒和不满就会泛化,认为整个社会都有问题,这社会就没有一个好人。

这时,偏执型人格障碍就很可能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失去理智、情绪失控时可能会无差别地伤害无辜者,自己也走上绝路。

就像今年1月,在广州最繁华的路口,一名男子开着宝马车直直地撞向过马路的密集行人,造成5死13伤。这不是一时冲动、一时兴起,而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犯罪方式。

很多新闻热点中的杀人犯、犯罪者,往往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与其长期生活的原生家庭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希望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自身要努力具备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不做“熊家长”;当孩子犯错时,要及时管教孩子,引导他们自我反省,及时改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否则,这些“熊孩子”小时候因为在高铁上淘气调皮上热搜,长大后可能还会因为犯下极端罪行而再次上热搜,自食其果,反噬其身。有效的社会化要及早进行,否则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很难纠正了。

即使孩子长大后没有犯罪,但当他们有力量与父母对抗时,父母也会苦不堪言。就像之前有个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个孩子因为父母不给他买手机,就在手机店暴力殴打父母。大家都说这孩子白眼狼,但其实最大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他父母的教育方式。

02、是“正当防卫”还是“互殴”,民意很重要

“高铁熊孩子”这个事件中另一个备受热议的点,是女孩拒绝和解后,当地警方将案件定义为“互殴”。

对于这一点,不光女孩不满,很多网友也不满:我被打了我还手,这就是互殴,要被罚?难道以后被打了只能躺平吗?

女孩的还手到底属于“正当防卫”,还是“互殴”,这是法律上的概念,不是我的擅长领域,我没有发言权。但我支持这女孩进行行政复议,我也希望更高一级部门会作出公正的处理。

在“围观改变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大众的声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结果。

2018年8月发生的“昆山持刀砍人案”就是典型。昆山龙哥与骑车男子于海明发生纠纷,龙哥竟拿出一把刀对对方砍过来,但不小心把刀掉到了地上。惊慌中的于海明眼疾手快捡起刀,对仍然扑过来想殴打他的龙哥进行反击,最后龙哥连中数刀,不治身亡。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热议,大家知道于海明被拘留了,都为他抱不平。最后他的反击行为被定性为“正当防卫”,被无罪释放。

所以,虽然“正当防卫”和“互殴”在法律上的区分很复杂,一般大众搞不懂。但在大众心里面,别人有错在先还打了我,我还不能打回去,这让人难以接受。

所以,希望相关部门要仔细审查这次案件,更要仔细考量关于“正当防卫”和“互殴”的法律定义,在符合法律精神、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呼应民意中取得更好的平衡点。

就算法律一时难以完善,但希望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是否可以把高铁等交通的规章条例完善一下。

最近有个新闻,说是因为3名男女在飞机航班上爆发争吵,经过乘客们投票后,他们全都被安保人员带离了,可以说是被乘客投票“赶走了”。

虽然这种方法有争议,但如果“熊孩子”“熊家长”们在犯下过错时能马上接受相关惩罚,面临相应后果,相信他们会收敛很多。

图片来源于新闻报道

03、如果我们遇到这件事,该不该还手?

这个事件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思考:

如果遇到这个事情的人是我,我到底会不会还手?该不该还手?

不还手会不会显得很窝囊?可还了手还要被处罚、搞行政复议,会不会得不偿失?

以下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着“熊家长”,与这部分“熊父母”交涉的话,是需要智慧的。

“熊孩子”年纪尚小,思维和性格还未固化,尚有改变的可能性。但“熊家长”往往是人格障碍患者:严重缺乏同理心,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行为远远超越社会规范。

用网上的话来说,他们属于“垃圾人”,从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更不会改变,别人讲道理,他们往往听不进去,反而会把责任归咎于别人。

所以,对于“垃圾人”,我们选择不理睬、不出声、绕路走,这不是怯懦、软弱,而是不屑与他们打交道,以此保护好自己的一种理性策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如果想站出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教育教育“熊孩子”和“熊家长”,也要讲究方法。

如果对方不占理还打你,如果对方出手不重,你可以选择不还手,但要保护好自己,比如用包包挡住身体的重要部位,并提前让身边的人帮自己拍照片、拍视频保存证据。

然后,我们可以及时报警,把证据照片和视频交给警方。由于全程我们都没有动手,警方根本没有定义为“互殴”的空间,“熊家长”们就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可谓非常解气!

当然,如果你选择还手,那就要做好被警察定性为“互殴”的心理准备,也要做好被罚款、或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及金钱去进行行政复议的心理准备。

如果认为自己耗不起这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不想因为进一步冲突而引发人身安全隐患的话,那就要慎重还手了。

其实,就算我们当时不还手,甚至可能因为种种因素,也没法报警、或警方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处理结果,我们也不需郁闷。对于“熊孩子”“熊家长”,以后总会有人给他们一个狠狠的教训,接受社会的教育。

相反,如果我们想尽量避开“熊孩子”和背后的“熊家长”,可以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断自我提升,实现更好的生活品质,达到更高的人生层次,我们身边的有素质人士也会相对更多。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