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快讯 >

晨读 | 沈嘉禄:给微信加点味道

2023-06-29 07:00:43 来源:新民晚报

从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切入,与个人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写到情真,写到情浓。

微信是一个门槛很低的社交平台,一场不肯谢幕的话语狂欢,无数网民借此发布信息,交流观点,大到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经济盛衰、外交博弈、军事冲突,小到足球比赛、歌舞表演、新秀走红,就连伤风咳嗽穿衣戴帽,一支冰淇淋一朵玫瑰花一支口红都不妨一晒,引来哗哗点赞。在微信上,每个人都成了自媒体,这种感觉真爽。


(资料图片)

我以前开过博客和微博,十多年来也积累起几十万粉丝,但微信一开,“两博”均被冷落,后来连密码也忘得一干二净,要看自己的博文,只好从别人的网站进入,得付费。不过我认为大脑皮层的自动过滤是有道理的。

微信的触须更长更灵活。许多失联多年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通过微信与我恢复了联系,畅叙友情,分享人生经历,让我获得重返历史现场的乐趣。我离开老家已经三十年了,前几年那片石库门弄堂也拆了,改建成宽阔的道路,在同一条弄堂里共享人间烟火的邻居也通过微信互加聊天,仿佛又回到夏天乘风凉的剧情。

在微信上,社会阶层的区别越来越模糊,这是好事。不过在泥沙俱下的背景下,一个人如果愿意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话,必须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如此,一旦亮出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引发人们的思考或关注,也是一份社会责任的落实。我的微信公众号“老有上海味道”已经开了七年,在上面经常挂一些关于上海城市历史的文章,这是我通过阅读、考证以及采访当事人后得出的结果,也包括对某些误解的更正。我对上海城市史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三十年,我愿意与专业的文史工作者一起为探究上海这座城市的奥秘而努力,更愿意从上海的历史中寻找面对未来的智慧与勇气。

我的另一板块文章似乎更受网友欢迎。对,就是美食随笔,在公众号上已有三百多篇。

我曾经在餐饮行业工作过多年,结识了不少餐饮界大咖级的管理者和大厨,转入新闻界后还保持着对美食的热情与敏感,十多年前还差点成为本城第一个美食侦探。我几乎每周都会写一篇美食评论,言论的背后就是我奔走在寻访美食途中的背影。我现在还为全国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章,不少文章都是在微信上收集酵母的。也有不少新媒体在没经我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我的文章,或者通过“洗稿”“抄袭”“肢解”等行为侵权。新媒体要求我开白名单允许转载,都是OK的。

美食是最容易聚集人气的话题,它是经久不衰的,有着柔软而强大的突破力和渗透力,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项参考指标。在发达国家,美食书籍的年出版量大得惊人;近十年来,它也成为国内出版界的热点。

凭借着小说创作和历史研究的经验,我努力写出稍稍有点深度和广度的文章,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大众的期待。更公正、更客观、更专业、更精确地描述与评论,并给予积极的鼓励,是我一贯的态度。我希望通过美食评论来解读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精神。我多次拒绝带货,现在仍然坚守这条底线。我也有推荐,但必须亲口吃过,要对公众负责。我从来不接受评论对象任何形式的资助。

我讨厌空洞的、虚假的说教和抒情,而习惯从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切入,与个人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写到情真,写到情浓,这样就更容易调动读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共同回望过去,瞻望未来,获得生活的勇气与智慧。我的美食随笔集《上海老味道》《上海人吃相》《吃剩有语》《手背上的一撮盐》以及刚刚出版的《亲爱的味道》,都是最先在微信上与网友见面的。

微信群里有许多潜水者,他们都是高人,我在电脑前快速击键时,已经知道他们此刻在哪里,还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表情。(沈嘉禄)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