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快讯 >

浦东科学家再获GPCRs信号转导领域研究新成果

2023-08-31 18:45:20 来源:看看新闻Knews综合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简称上海药物所)在国际上报道了第一个高分辨率G蛋白偶联受体(简称GPCRs)-GPCR激酶(简称GRKs)复合物结构,揭示了GPCRs如何受GRKs识别和调控。这是继2015年之后,浦东科学家再次破译GPCRs信号转导领域最关键的科学问题。


(相关资料图)

今天,小布带你了解科学家们在浦东这片GPCRs研究高地上获得的细胞信号转导领域里程碑式成果。

GPCRs如何被GRKs识别和调控?

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段佳研究员和杨德华研究员共同在《Natur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介绍了第一个高分辨率GPCR——神经降压素受体(NTSR1)与GRK2的复合物结构,首次阐明了GRK2识别和调控NTSR1的详细分子机制,考虑到GPCRs结构的相似性和保守性,该机制同样可拓展于其他GPCRs。

在上海药物所本次发表的研究中,段佳研究员选定与GRK2相互作用最强的受体NTSR1作为研究对象,引入NanoBiT交联技术,采用化学交联技术等策略,获得了稳定的GPCR-GRK复合物,实现了结构解析。

其中,NanoBiT方法是一种经典的用于检测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段佳在博士研究期间曾开创性地将该方法引入到稳定GPCR与G蛋白信号转导复合物的组装过程中,成功解决了其稳定性差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该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于解析近100个GPCR-G蛋白复合物结构,极大推动了整个GPCR结构研究的高速发展。

此外,本项研究还首次发现了一个全新的GPCR偏向性配体结合口袋。

GPCRs如何识别和招募下游arrestin?

2015年,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领衔由中、美、德、日等国10多家研究机构28个实验室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采用世界最强X射线激光——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首次解析了视紫红质与arrestin完整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此项成果入选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徐华强获2016年“国际蛋白质学会Hans Neurath奖”。

在2015年成果基础上,2017年,徐华强又带领团队解析了磷酸化视紫红质与arrestin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原来,GPCR通过其尾部氨基酸的磷酸化来激活arrestin,并与之结合为复合物,介导信号通路“关闭”。这是整合GPCR下游信号网络的关键。

GPCRs如何识别和招募下游G蛋白?

201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因揭示GPCRs内在工作机制获诺贝尔化学奖,其博士后导师Robert J. Lefkowitz与他分享这一奖项。β2肾上腺素受体是GPCRs研究中最标准的模式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由Robert发现,Brian正是在Robert的实验室开始了与GPCRs研究的不解之缘。

但是,Brian在斯坦福开始独立研究的十余年间一直没有出现重大突破,直至2007年,Brian终于开启GPCR结构解析新纪元,成功解析首个人类非视紫红质GPCR——非活化β2肾上腺素受体的晶体结构。2011年,Brian再次为GPCR研究树起一座丰碑。在β肾上腺素受体被激素激活时,人β2肾上腺素受体与G蛋白异源三聚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得到解析,这让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外的小分子配体如何通过灵活多变的GPCRs来激活胞内体积相对巨大的G蛋白,从而传递丰富的生理学信号。2011年的这一成果可谓获得诺贝尔奖的系列研究中的“皇冠之作”。

来源:浦东发布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